网上道教符咒法事

佛教是如何分类的?:佛教

admin    2022-05-23    66

  在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逝世后,佛教内部由于对释迦牟尼所说的教义有不同的理解和阐发,先后形成了许多不同的派别佛教。按照其教理等方面的不同,以及形成时期的先后,可归纳为大乘和小乘两大基本派别。

“乘”是梵文yana(音读“衍那”)的意译,指运载工具,比喻佛法济渡众生,象舟,车能载人由此达彼一样佛教。

  “小乘”(Hinayana ,音读“希那衍那”),原为大乘佛教(Mahayana,音读“摩诃衍那”)出现后(约公元一世纪左右),对以前原始佛教(指公元前六世纪至四世纪时期,释迦牟尼及其三、四传弟子时的佛教)和部派佛教(指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一世纪时期上座部、大众部各部派佛教)的贬称,而“大乘”则为该派对自己的褒誉佛教。

  如斯里兰卡、泰国、缅甸、老挝、柬埔寨等南亚、东南亚各国,所传为小乘系统佛教,但至今他们自称为“上座部佛教”,不接受“小乘”的称号佛教。现行一般佛教史著作中沿用“小乘佛教”、“大乘佛教”等称谓,则并不寓有褒贬之意。

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,主要可以从信仰修证和教理义学两个方面来考察佛教。

首先,从信仰修证方面来说,小乘部派佛教奉释迦牟尼为教主,认为现世界只能有一个佛,即释迦牟尼,不能同时有两个佛佛教。信仰者通过“八正道”等宗教道德修养,可以达到阿罗汉果(断尽三界烦恼,超脱生死轮迥)和辟支佛果(观悟十二因缘而得道),然不能成佛。

  大乘佛教则认为,三世十方有无数佛同时存在,释迦牟尼是众佛中的一个佛教。信仰者通过菩萨行的“六度”(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智慧)修习,可以达到佛果(称“菩萨”,意为具有大觉心的众生),扩大了成佛的范围。又,小乘佛教要求即生断除自己的烦恼,以追求个人的自我解脱为主,从了生死出发,以离贪爱为根本,以灭尽身智为究竟,纯是出世的,所以大乘佛教讥讽他为“自了汉”。

  大乘佛教则自称佛法大慈大悲,普渡众生,把成佛救世,建立佛国净土为目标佛教。他认为,修证需要经过无数生死,历劫修行,以“摩诃般若”(大智慧),求得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”(无上正觉),除断除自己一切烦恼外,更应以救脱众生为目标。因此他既是出世的,又强调要适应世间,开大方便门,以引渡众生。

其次,从教理义学方面来说,小乘佛教总的倾向是“法有我无”,即只否定人我的实在性,而不否定法我的实在性佛教。而大乘佛教则不仅主张人无我,而且认为法无我,即同时否定法我的实在性。在乘佛教对“法无我”的理论分析,又可以分为两大派:一为初期大乘佛教(约公元一世纪至五世纪),由龙树、提婆创立的中观学派(在我国称为大乘空宗)。

  它主要阐发诸法“性空假有”的理论,即认为一切现象(诸法)都是因缘(各种条件)而起,是无自性的,因而是空佛教。但这种空又不是虚无,其假有的现象还是有的。所谓假有是针对小乘认为诸法在概念上是实有的理论而发的,也就是说诸法只是一种“假名”而已。龙树、提婆认为,用这样的理论来分析诸法,既不着有(实有),也不着空(虚无的空),这就是所谓的“中道观”。

  二为中期大乘佛教(约公元五世纪至六世纪),由无著、世亲创立的瑜伽行派(在我国称为大乘有宗)佛教。它主要阐发“万法唯识”的理论,即认为一切现象均依“阿赖耶识”(亦称第八识,藏识等)缘起,阿赖耶识能发生一切法。也就是说,他们认为一切法都存在于认识之中,认识无非是心意识的分别作用,因此整个宇宙除了各种不同的认识外,再没有什么实体了,因此叫做“万法唯识”。

  公元七世纪后,印度佛教开始走向衰微,密教(后期大乘)代之而起,已无重要义理可言了佛教。

此外,大小乘佛教都有各自编集的经典作为立论之依据佛教。小乘佛教的主要经典(以汉译名称)有:《长阿含经》、《中阿含经》、《增一阿含经》,《杂阿含经》等。大乘佛教的主要经典则有:《大般若经》、《妙法莲华经》、《华严经》、《大涅盘经》、以及《大智度论》、《中论》(龙树造)、《瑜伽师地论》(传为弥勒造)、《摄大乘论》(无著造)、《唯识三十论》(世亲造)等等。

佛教约在西汉末、东汉初(公元一世纪左右)传入我国,至东汉末,才开始有佛经的大量翻译佛教。当时有两位著名的译经者,安世高和支娄迦谶。安译出大量小乘经典,支则译出大量大乘经典,在社会上都有相当的影响。因此,在我国,大小乘佛教几乎是同时传入。然而,就佛教以后在我国发展的情况看,主要是大乘佛教的发展。

  小乘佛教虽也出现过一些学派和学者,但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,小乘佛教的各种经典、教理和戒律等只是备参考而已佛教。

大乘佛教在我国可以说得到了创造性的发展佛教。东晋时期大乘空宗般若学受到当时玄学的影响,在社会上十分流行,对般若“性空说”的解释,有“六家七宗”之多。

  东晋名僧僧肇,著《物不迁论》、《不真空论》等评述了各家理论的得失,对以龙树为代表的大乘中观学派的思想作了通俗、准确的阐发佛教。这一学派发展到隋代,形成了以吉藏为代表的“三论宗”(以龙树的《中论》、《十二门论》和提婆的《百论》为所依经典),它基本上继承了印度大乘中观学(空宗)的思想。

  而唐初著名学僧玄奘西行求法,回国后大力弘扬无著、世亲的思想,译出《唯识三十论》以及护法、难陀等十家解释“唯识”义的《成唯识论》一书,其大弟子窥基又著《成唯识论述记》等,从而创立了“唯识宗”,它基本上继承了印度大乘瑜伽行派(有宗)的思想佛教。

除此之外,陈隋之际形成的“天台宗”和唐代中期创立的“华严宗”,则已不能简单地用原来印度大乘某派的说法予以框范了佛教。

  因为在他们的理论中,吸收了大乘各学派的说法,以至中国道教、儒家等思想因素,已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了佛教。当然,如果就“天台宗”以《妙法莲华经》为所依经典说,可以说空宗色彩稍多些。“华严宗”以《华严经》为所依经典,则可说有宗色彩稍多些。至于在唐代中期形成的“禅宗”、“净土宗”等宗派,则更是为印度佛教所未有,而完全是由中国佛教徒所独创的大乘佛教宗派。

  他们具有通俗、简明的教理,广泛的融合和适应性,因此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具有深远的影响佛教。大乘密教也在中唐时期传入我国,以后主要在西藏、内蒙古等地区得到发展,流传至今。

楼上的学识渊博佛教,在下佩服佩服,五体投地,无话可说,说也白说

补充与探讨:

1、释迦牟尼佛诞生于公元前1000年以前,相当于我国周穆王时期,详细请见晋代法显和尚的《佛国记》佛教。他老人家是国人第一位去西天竺取经者,亲历亲证,非后人之揣度。

2、释迦牟尼佛说《妙法莲华经》时,摈小扬大,当下就有一半弟子离去,认为世尊说法,前后不一佛教。之后佛说“三乘”之喻。这是大乘之始。

3、世尊初弘佛法,以小乘奠基,而后摈小扬大,导以深入佛教。一代时教,大小显密禅净,于一时具成。

4、众生根别,有初学小,即离佛不再受法者;也有初学小而不能回小向大者,是为离席之众佛教。

5、佛法浩瀚,后人以经典分宗而学,真佛弟子,皆本佛说,从无“创造”者佛教。

6、净土宗:初祖为东晋慧远和尚,结众于庐山东林寺;禅宗:南北朝梁时,天竺国、佛第28代衣钵传人达摩祖师来华,面壁河南嵩山少林寺,是为禅宗初祖佛教。

  佛法分为小乘或二乘解脱道和大乘佛菩提道两种佛教。佛法需要实修、

实证的,是有次第的佛教。能使人了脱烦恼和了脱生死。而“一切修

行法门汇归禅定,一切修行结果汇归净土佛教。”

大乘菩提道涵盖二乘菩提的解脱道佛教,解脱道只是佛菩提道一切智

中的一部分,只是修证大乘般若所得之副产品佛教。

  声闻法的入道正

途是四圣谛(苦谛、苦集谛、苦灭谛、苦灭道谛)、四念处观佛教。

缘觉的入道正途是修因缘观佛教。菩萨的入道正途,即是明心见性。

二乘的见道是断我见佛教,大乘佛法的见道,玄奘菩萨在《成唯识

论》说:“已入见道诸菩萨得真现观佛教,名为胜者,彼能证解阿

赖耶识,故我世尊正为开示佛教。

  ”这个阿赖耶识通常又名如来藏、

真如、法身等,证得阿赖耶识就是大乘佛法的见道佛教。在中国地

区大乘佛法的见道,最直接的就是祖师禅(禅宗)的明心见性佛教。

声闻乘的行者是由现观蕴处界的空相觉悟一切有情无佛教我后而生出

的智慧佛教,缘觉乘的行者是经由缘起性空的现观而产生的智慧,声

闻、缘觉的解脱都是分别通过对蕴处界、缘起性空的观行所产生

的智慧断尽烦恼而得成办的佛教。

二乘的基本修行方法佛教,如“安般”“四念处”等法,都是对五蕴十

八界的无常、无我作观行,而实证到蕴处界的空相佛教。相对于大乘佛

法来说,二乘法比较容易修证佛教。在二乘法中,只要有亲证解脱道的

善知识指导佛教,几乎是每一个人都可以藉意识的思维,在身、口、意

当中佛教,去体证、现观缘起性空的十二有支及十八界法的虚妄,因此

而断除对这个五蕴、十二处、十八界的空相的误计佛教,不会再将蕴、

处、界误认为实有佛教。

大乘法所讲的除了二乘的蕴处界“空相”、十二因缘以外佛教,也讲

“空性”佛教。空性是指一切有情都有的第八识阿赖耶识(如来藏)。

大乘佛法的修证佛教,以七住位开悟明心——证得第八识空性如来藏

为起点佛教,开始熏习般若慧,除了初期的别相智以外,以后都是法

无我——一切种智的修习佛教。

  大乘佛法的中心思想就是一切种智的修证佛教。

大乘佛法难修难证佛教,就在于这个第八识如来藏(阿赖耶识)的触证

非常困难佛教,既然找不到真如,大乘经典就读不懂;读不懂的缘故,

就无法进修大乘佛法的成佛之道佛教。

小乘的根本经典《增一阿含经》之《央掘魔罗经 》卷4云:“佛教我

说道者说何等道?道有二种:谓声闻道及菩萨道佛教。

  彼声闻道者佛教,

谓八圣道;菩萨道者,谓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佛教。”因此,如来藏

是菩萨的根本大法佛教,七住菩萨证得如来藏,发起般若总相智,就

有能力再研习般若经佛教,次第发起般若的别相智,进而继续随善知

识修学唯识的一切种智佛教。一切种智修学圆满,也就成就究竟的佛

佛教。

  所以佛教,般若智慧唯大乘所独有,不共二乘,二乘人没有般若,

只有蕴处界空相的智慧佛教。

二乘无我法不能称之为理事圆融佛教,因为二乘法不能触证第八识,

二乘人都在五蕴、十二处、十八界的空相上来现观无我佛教,这些都

是事相,所以说二乘法有事无理,叫做俗谛佛教。

  大乘法是从真如的

立场上来现观如来藏识的不生不灭佛教,现观蕴处界的空相,所以叫

做理谛(真谛)佛教。大乘菩提道有事有理。

二乘人证得五蕴空相佛教,却不能证得与五蕴并行的如实不空的、可

以亲自体验的第八识真如佛教,所以大乘经中说二乘无学圣人证空而

不证不空,不能称之为理事圆融佛教。

  大乘菩萨不但能证得声闻乘的

无常空和缘觉乘的缘起性空佛教,也能证得“不空”的真如,故大乘

佛法称之为理事圆融佛教。

声闻乘所证的人无我智佛教,是经由现前如实的观察五蕴、十二处、

十八界的无常空而产生的智慧佛教。缘觉乘所证的人无我智,是从十

二因缘当中去如实观察:五蕴、十二处、十八界佛教,都是藉藏识因

及父母、无明、四大、业种作为因缘佛教,而有蕴处界的缘起缘灭,

所以说蕴、处、界是“性空”佛教,这种经由现观缘起性空而产生的

智慧就是缘觉乘所证的人无我智佛教。

  大乘七住菩萨所证的人无佛教我智

是经由证知法界的实相——第八识真如后佛教,由真如再来反观蕴处

界的无常空或者缘起性空而证得的佛教。

声闻乘之法无我智者,即是三法印之“诸法无我”佛教。声闻行者在

蕴处界之人无我智基础上佛教,现前观察蕴处界展转所生诸法之中,

无有不坏之我佛教,由是断尽我执,成阿罗汉,而犹未知诸法缘起缘

灭之因——藏识实相佛教,不与大乘般若慧相应,是故人人畏见维摩

诘大士佛教。

  缘觉乘之法无我智者,亦不离“诸法无我”佛教。缘觉乘行

佛教,依十二因缘之缘起正观,深细证知诸法之中,无有常恒自在

之我,悉同蕴处界之缘起缘灭佛教。然缘觉乘人于缘起法中,明白“

识(阿赖耶识)缘名色(意根及受精卵)、名色缘识”这个道理佛教,

故能了知无明依于阿赖耶识而住佛教,而至后世、而现行,其慧深细,

非声闻罗汉所能知之佛教。

大乘法无我智是初地以上菩萨所证的内容佛教,地上菩萨依自心藏识

之亲证及领受其性佛教,证知藏识法性之无我性,证知藏识所生十八

界、五蕴、十二处之无我性佛教,亦证知自心藏识及蕴处界所共展转

而生之一切法,悉无常恒不坏之我佛教。如是菩萨法无我智,下自初

地所证八识心王之五法、三自性、七种性自性、七种第一义、二

种无我法所得道种智佛教,上至诸佛之二种究竟转依、四种圆寂、四

智圆明之一切种智,悉名大乘法无我智佛教。

大乘人无我、法无我的修证佛教,具足人无我与法无我的现观,兼含

世俗谛与法界实相的胜义谛佛教,函盖了二乘“诸法无我”之人无我

、法无我智;二乘的无我观永远不能触及法界实相心佛教,不能触及

第一义谛,故非真正法无我佛教。这是大乘与二乘法所作无我观的最

大差异处佛教。

二乘定性无学舍寿时佛教,必入无余涅??,十八界俱灭,穷未来际不

复受生;唯于舍寿前随缘度众佛教,所度的众生数量有限且仅能证二

乘菩提佛教。大乘菩萨若得证悟,不论证悟后已否证得有余涅??,悟

后皆依于大悲之心佛教,发起世世受生不入无余涅??之大愿,世世自

佛教,亦复如是教人转度有情;如是乃至成佛时,所度众生其数无

佛教。

综上所述佛教,佛法可以概纳为二大类:

第一类是解脱道的智慧佛教,也就是无常空及缘起性空;第二类是大

乘菩提道的般若智慧——无生忍、无生法忍佛教,也就是真如与佛性

的智慧佛教。而这个真如与佛性的智慧又把它分成二部分来说:第一

部分是在总相与别相上说的般若空——第八识如来藏的“空性”;

第二部分再从别相上来说明一切种智佛教,也就是唯识经典所说的百

法、千法、万法明门……佛教。

  福德因缘具足者佛教,能使你从破参明心

七住位进入到初地,在一生当中完成佛教。

以上宣说三乘菩提之异同佛教,令诸学人闻已思维已,即知大乘佛道

次第梗概佛教,知已当思如何下手?如何突破?如何转进?修学大乘

佛法之盲点既除,则知应当速求破参见道佛教。觅得如来藏已,成大

乘真见道人,如此方能进入修道位,乃至究竟成佛佛教。

(摘编) 正观居士/文

佛教。

上裱上香代上香供香代人祈福如下:

道教法事上裱表文

师父微信:   sanqingge8

上裱上香代上香供香代人祈福

本文链接:https://wsdaojiao.com/post/7980.html

转载声明: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网上道教,符咒批发,道教符咒,茅山符咒,符咒灵符,手绘符,手绘灵符,道家招财符咒,网上祭奠,网上祭拜,在线许愿网,网上拜财神,代烧香,代烧香祈福,代烧纸钱,招财符咒,婚姻和合符咒,回心转意符咒,桃花符咒,事业符咒,平安符咒,平安健康符咒,求子符咒,怀孕符咒,道教求子咒,求子怀孕符咒,网上道观,线上道观所有,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!

上一篇   下一篇

相关文章